中学生校园安全演讲稿篇
同学们,安全就在我们心中,安全就在我们脚下!为了个人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这荣辱相伴的整体,让我们共同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学生关于校园安全演讲稿3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每次在马路上看到一起起的交通事故,小的是轻伤,大的是重伤甚至死亡,一想起这些,我就十分紧张,真害怕第二天我就遇上了车祸。
其实,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因为司机野蛮造成的,比如说轰动全国的哈尔滨“宝马撞人案”,“宝马”的主人实在是野蛮,人家不注意把葱挂在你的车头镜上,又不是故意的,再说也没有人员受伤,并向你赔礼道歉了,你干吗杀人灭口?就算人家弄得有人伤亡,也不该报复,应该让法律来处理才对。
二是司机酒后驾车,因神志不清导致交通事故,比如今年5月11日晚,著名演员牛振华驾驶一辆奔驰轿车,在北京西外大街与一辆大货车的尾部相撞,本人当场死亡。在此提醒广大的司机叔叔阿姨们,从中吸取血的教训,下决心引以为戒,更加自觉地严格遵守交通法规,避免交通事故给您带来麻烦。
三是司机的不良习惯造成的,比如自动挡车司机不扶方向盘、司机开车时抽烟、喝饮料、行驶时气囊上面摆放物品、加油灯亮继续行驶、不开大灯和老开大灯等等的不良习惯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源。四是有的交通事故确实是行人造成的,主要是行人不注意交通安全所造成的。原因之一是闯红灯或横穿马路造成的,交通信号红绿灯的发明是减少交通事故有效方法之一。
常言道“红灯无数次,生命只一次”,我们绝对不可以冒险过马路,哪怕两边没有车,也绝对不能穿过马路。原因之二是在马路上打闹、玩耍造成的,放学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走,说说笑笑,时而把同学的东西扔到马路对面,那个同学便到马路对面去拣,由于着急,也顾不上环视四周的车辆就跑,如果这个同学有福气,那还好;可如果正好有一辆车经过,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因此,同学们千万不要在马路上打闹,以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之三是行人翻越护栏造成的,请大家不怕麻烦绕过护栏吧!
同学们,你们听了以后,心中一定有数吧!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共同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让安全永在我心中!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安全伴我行》。
“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幸福”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
大家都知道,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除了对空气、水、食物的需求外,就是安全了。
生命是何其可贵!有了生命,才有快乐与悲伤;有了生命,才有希望与理想;有了生命,才有竞争与拼搏……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而生命对每个人却只有一次。所以,有人说:“生命是宝藏!”,有人说:“生命是黄金!”,而我说:“生命是花朵!”就像春天里绚丽多彩的花朵!可是,有些人却轻易地让生命之花过早地凋谢了。
去年,哈尔滨市两所小学先后发生了两起恶性事故,致使两名学生死亡;一小学生日前到一所高中参加活动时,一不小心撞到玻璃切伤了耳朵;宁安泥石流夺走了一百多名少儿的生命……这种意外给校园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此外,因楼道拥挤造成学生受伤、课间打闹造成划破或骨折、课堂上被铅笔尖扎伤、实验过程中被烫伤等等意外也时有发生。
面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例子,面对一个个血泪交织的悲剧,能不令我们扼腕叹息、痛心疾首吗?只因为忽视了安全问题,一个个如鲜花般的生命在瞬间凋零,给家人、朋友以沉重的打击。屡屡发生的校园伤害案件更引发了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做为一名学生,一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在这个人口密集,面积狭小的特殊环境里,校园安全与我们每位师生密切相关,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
而汶川地震又将校园安全教育推上了一个高度。那所坚持进行安全演练的学校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们如花的生命。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安全工作并不仅是校长、班主任老师的事,更不是办一次手抄报、开一次班会和搞一次活动就可以完成的事。
同学们:大地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可以不画手抄报、可以不答安全知识教育问卷,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当自己遇到危险的时候,如何避免和远离伤害。
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安全,学习怎样保护自己,安全的行为更是我们每一个在校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基于这些认识,我认为:首先,我们全体同学都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安全行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在各项运动中要注意运动安全。上体育课时,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不要剧烈碰撞,以免撞伤;还有要注意食品安全等等;在学校里一定要小心使用剪刀、卷笔刀、和铅笔等等带尖的东西;放学以后不要在学校周围逗留,遵守学校规定人人有则。
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良好的自救自护素养和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安全问题上,我们必须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树立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意识,必须用思想和行动共筑生命的防护墙。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从我开始,做安全教育的示范者、传播者、先行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儿时的我,只知道不出车祸才是安全。安全在我心中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记得毕业要离校时,一想到挤得密不透风的火车,脚一抬起来就放不下去的惨不忍睹的场面,就害怕回家,就忍不住讨厌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这个时候的我安全是用来发牢骚的小儿科话题。
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安全文化=个人的积极响应 机制。安全机制就是一种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控制事故,实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的管理手段。如首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约束职工的安全作业。
从安全工作的主体看,人是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防止事故发生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动的计划者、执行者、控制者,但往往也是事故的引发者、责任的承担者、后果的受害者。因此,安全文化强调人的因素,强调内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作用。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人,在人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其中,安全意识特别重要。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安全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因为供电设备的缺陷、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归根到底要依靠人及时发现和处理。而人的行为又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安全意识强的人,必然会严格地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正确地作业。反之,安全意识淡薄的人,则往往忽视安全、违章作业,招之事故的发生。所以,必须把培养职工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确保安全生产,是生产的一个核心基础。只有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通过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学安全生产规程、谈安全生产中的经验教训、考安全生产规章等手段,才能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只有人人树立起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有安全的行为,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处在安全的约束中,才能把“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和“我能安全”。
从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来看,发生事故的因素有人、设备工具、管理指挥、作业对象和生产环境。人是其中最活跃、最难掌握的因素。在电力生产的全过程中,人始终占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据事故资料统计分析,在事故发生的各类原因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80%。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但是,首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因素
从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来看,发生事故的因素有人、设备工具、管理指挥、作业对象和生产环境。人是其中最活跃、最难掌握的因素。据事故资料统计分析,在事故发生的各类原因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80%。电力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但是,首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因素。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安全工程专家海因里希说过,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1979年至1987年统计在案的事故当中,人的因素几乎达到90%。在这些人的因素当中,很大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原因,如:情感、态度、意志、精神状态、注意力等原因。也就是说是由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判断不准确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之时,必须把研究职工事故心理纳入重要位置。
作业者在从事作业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多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作业者在步入事故轨道上去的时候,其心理现象是复杂多样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微妙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事故心理因素:
(1)疲劳心理,心绪不宁,警觉丧失;
(2)错觉心理,主观臆断,盲目操作;
(3)取巧心理,“省时省力”,弄巧成拙;
(4)侥幸心理,违章蛮干,侥而不幸;
(5)逞能心理,争强好胜,贪图虚名;
(6)麻痹心理,思想松懈,“撞上枪口”;
(7)无知心理,一知半解,始料不及;
(8)冒险心理,明知故犯,蛮干瞎干;
(9)违反心理,偏执任性,发泄不满;
(10)自私心理,爱财贪欲,自导祸端。
除上述几点外,非理智行为的心理状态还有厌倦心理、激情心理、挫折心理、紧张心理、幻觉心理、压抑心理、注意集中于一点心理、烦燥心理、抵触心理等等。总之属于非理智行为的事故心理现象都可以构成事故发生前的心理特征。
人身安全在企业中占有首要地位,我们在搞好安全生产的同时,即要着眼于安全知识的灌输,又要着眼于安全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好比人的左右手,而安全意识则是人的大脑。光有手,而没有大脑只是瞎干、蛮干;光有大脑,而没有手则只会纸上谈兵,不济于事。
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因为设备要靠人来操作,制度要靠人来遵守,安全技术措施要靠人来实施,事故隐患要靠人来排除。所以,强化对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人的安全知识,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增强消灭隐患的能力,确保安全生产。
安全不需要太多的笔墨,也不需要闪光的语言,安全它只需要我们时刻牢记在心!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看完“中学生关于校园安全演讲稿”的人还看:
1.
2.
3.
4.
5.